作者 冯圆圆
不久前,短视频“明星”公司快手科技(下称“快手”)发布了其上市后第一年的经营业绩。
据财报披露,2020年快手实现总收入为人民币587.76亿元,同比增长50.2%;股权持有人应占亏损为人民币1166.35亿元,同比扩大493.5%,经调整后亏损为人民币79.49亿。
对于此次千亿级的亏损,快手在其财报中解释为“主要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及加大销售、营销投入的战略决策。”
换而言之,造成快手净利润千亿亏损,一方面是由于为了维持整体生态系统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快手的高估值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快速增长的成本费用
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使得人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线上社交、娱乐、购物、获取信息等。快手作为内容社区和社交平台,显然享受了这波“红利”,2020年快手的用户规模取得大幅增长,用户参与度亦显著提升。
据财报披露,用户数据方面,2020年快手平均日活跃用户为2.65亿人,较2019年的1.76亿人同比增长50.68%;每位日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为87.3分钟,同比增加17.02%;每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为82.6元,同比增加95.27%。
用户的增长,带来了收入的提升。截至2020年12月31日,快手全年总收入从2019年的391亿元大幅增至587.76亿元,同比增长50.24%。具体来看,直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32.09亿元,同比增长5.62%;线上营销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8.55亿元,同比增长194.6%;其他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7.12亿元,同比增长1330.59%。其中,其他服务主要核算电商业务收入。
而收入的增长往往伴随着成本、费用的增加。
据财报披露,快手的成本费用主要分为:销售成本、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及研发开支。整体来看,销售成本、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及研发开支合计698.01亿元,较2019年的386.91亿元,同比增长80.40%,远超营业收入50.24%的增速。
快手千亿亏损真相:为估值买单
具体来看,快手全年的销售成本为349.61亿元,同比增加39.75%;销售及营销开发为266.15亿元,同比增加169.79%;行政开支为16.77亿元,同比增加93.76%;研发开支为65.48亿元,同比增加122.38%。其中,行政开支及研发开支均是由于相关从业人员的增加所增加的薪酬、福利开支。
估值越高,亏损越多
从财报所披露的数据计算,抛开其他收入和其他收益,成本、费用最终带来的亏损不过110.24亿元。而使得快手净利润亏损从百亿台阶跨越至千亿级别则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源自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而快手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源自其通过发行A系列至F-2系列优先股而完成的多轮融资。
所谓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是到期后,持有人拥有选择赎回或者随时转换为公司股份的权力。按照招股说明书所披露的会计政策,快手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指定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初始按公允价值确认,而公允价值变动则于损益表中确认,最终体现在利润之中。
在快手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转股权的估值亦随之提升,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如果公允价值上升,则负债金额增加,与之相对应则会在损益表上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与快手的估值变动有关。因此,从财务处理角度来看,快手的估值越高,净利润则亏得越多。
当然,快手亦不会因为高估值所带来可转换可赎回公允价值变动而持续亏损,未来随着转股的实施,这部分优先股将从负债重新分类至权益,而与之相对应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亦不再确认。